尊龙凯时(中国)人生就是搏!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编者按:在五年规划开局之年的全国两会上,生态环保继续成为热议话题。当前,水务领域的供给侧升级也已箭在弦上,有良知的业内人士皆为此奔走疾呼,建言献策,誓为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
3月3日,《国家财经周刊》的“两会特别报道”中,刊登了碧水源董事长文剑平的署名文章《环保供给侧升级 水污染治理核心是“提标”》,文中一针见血,直指污水无法“根治”的症结所在,以及当下解决之道,其来自水务一线的真知灼见,发人深省。
推进供给侧改革,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最新改革要求,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政经语境中最热门的词汇。对于政策导向性极强的环保行业来说,供给侧改革无疑被视作一剂对症良方,从国家的环保部部长,到环保行业的各级领导,再到各类环保企业的掌舵者,各个层面均对此期待甚高。
在懂行、专业的陈吉宁部长眼中,环境已进入高风险期,全面深化生态环保改革,任务异常繁重,但势在必行。他在2016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点题,要求全力打好补齐环保短板攻坚战。
多年来,对于许多真心实意在为环保事业奔走的业内人士来说,最无奈的莫过于都知道“病根”在哪里,却只有少数派挺身而出,为之疾呼和战斗,更多的则是在“庸医”混杂中缄默不言,买“假药”不治病,环保企业反成为污染大户。
在这场结构性改革的号角声中,水务环保行业从陈吉宁部长的这份讲话稿中读出了决心、信心和希望,期待通过环保行业的供给侧升级,为“十三五”环境保护确立正确方向和路线。
部长眼中严峻的水环境
中国的环境污染有多严重?每个人都能说出三两句不同的担忧和愤怒,其中以雾霾最被民众普遍关注。但雾霾仅是中国不健康的环境问题中的冰山一角,水污染比起空气污染,说它“有过之而无不及”毫不夸张。
如同陈吉宁部长在讲话中指出,全国地表水特别差和特别好的水体都在减少,城市黑臭水体大量存在。海河、黄河、辽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分别高达106%、82%、76%,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水资源开发生态警戒线(40%)。
2月18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和环保部联合公布的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排查结果显示,全国295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共排查出218座城市的黑臭水体1861个。其中,河流1595条,占85.7%%;湖、塘266个,占14.3%。
既然问题这么严重,政府和水务企业的努力去哪里了?答案是,政府和有良心的水务企业一直都在奋力而为。
自2002年以来,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数量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并先后进行了3次提标改造。目前数量达到2002年的13倍,处理能力达到2002年的4倍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2年的30%左右提高到约90%。截至2015年底,城镇污水的日处理能力达到1.82亿吨,成为全世界污水处理能力最大的国家之一。
可我国水污染恶化的趋势为何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水务行业的核心供给出了问题
说到底,这个问题与“国人去日本疯抢马桶盖”是一个道理,供给侧跟不上当前需求,中低端产品严重过剩、高品质供给不足,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供给侧要提升“质量和效率”。
在水务行业,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提标是核心供给侧。然而,目前中国的污水处理厂建设、提级和运行,有如中国生产的“马桶盖”,供给泛滥而不能满足水环境治理和改善的需求。
曾有媒体报道,我国80%的污水经处理后水质仍与地表水劣v类水质相当,主要原因是2002年制订的国标《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准入门坎低,按照最严格的一级a标准执行,也只相当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所规定的劣v类水质,是造成城市黑臭水体的根源之一。
换句话说,在现行国标下,对我国许多水环境负荷超载的流域和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建在哪里,排污就在哪里,哪里就会形成黑臭水体。
在此背景下,2015年11月,国家环保部公布《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这无疑是推动水处理供给侧创新升级的催化剂。
但是,要打好这场补齐环保短板的攻坚战似乎面临巨大挑战。《征求意见稿》发布近3个月,业界讨论激烈,特别是针对“特殊排放限值”的提出及其适用范围,有支持的,但反对的不在少数。
支持者大多为有自主研发膜技术实力的企业。反对者则集中于采用传统技术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单位,对他们而言,“达标排放”的思想根深蒂固,不能从保护水环境的角度思考问题;业内部分水务投资和运营企业,或由于自身缺乏创新技术,或因长期引进国外技术,不去创新,对当下的创新技术缺乏深入了解,总是以采用新技术一定会增加投资成本、不符合中国国情为由反对。
mbr膜技术创新是补短板的坚实保障
近年来,通过以碧水源为代表的一批以膜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环保企业不遗余力地努力,研发出了一批污水处理及资源化新技术,使我国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
这些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是我国重点流域污水处理和资源化的创新力量,且投资和运行成本都逐年降低,成为传统技术的替代者,为环保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技术和经济支撑。
以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为例。采用mbr技术新建和提标升级的污水处理厂可以将排放标准提高至地表iv类以上的高品质再生水,是解决中国水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城镇黑臭水体泛滥等问题的最佳途径,正在我国的京津冀、太湖流域、滇池流域、珠三角等地区获得广泛应用。中国环保企业在mbr的研发、创新已经走到了世界领先地位。
“十二五”期间,碧水源以自主创新为驱动,膜产品的性能、膜材料的生产和膜成套装置的制造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高品质mbr膜国内生产能力已到了600万㎡/年以上,价格也降至国外同类产品的50%,mbr膜设备投资成本下降约42%,当前mbr工艺的工程直接费用在2000—3000元/吨,基本与传统一级a工艺持平。
同时,随着高低脉冲曝气等技术成功研发与应用,mbr工程运行能耗下降了约35%,单位水量总能耗仅比传统一级a工艺高出10%左右。
现在中国已成为全球mbr技术应用发展最快的地区。目前全国在建和已建成mbr工程总数量超过150座,总处理规模超过750万m3/d,遍布20多个省市地区,出水水质主要指标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
碧水源——环保供给侧升级的中坚力量
搭乘此轮供给侧改革,环保行业有望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这对于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环保企业来说,如同久旱逢甘露。碧水源就是在这方面感受最深的环保企业之一。
作为中国唯一一家在膜技术上可以与ge、三菱比肩的水务企业,碧水源引领了mbr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早在2005年,碧水源就承担设计和建设了北京密云再生水厂,该项目的正式投建标志着国内大规模mbr工程应用的开端。
在过去十年,mbr技术发展迅猛,以碧水源为代表的的中国企业突破少数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已掌握最先进的mbr膜材料制备方法,建成了全球最大的规模化膜生产线,同时,碧水源还研制出了全球首支超低压选择性纳滤(df)膜,通过整合已成熟应用的mbr技术,形成了碧水源独有的“mbr df”双膜水处理工艺技术,可将污水处理到地表ⅱ类水,实现污水变成新水源的突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战略性技术选择。
目前,碧水源在全国各地建设的膜法水处理工程累计日处理污水量近1500万吨,每年可为国家新增高品质再生水近50亿吨,占全国膜法水处理市场份额的70%以上,是环保行业实现供给侧改革的中坚力量。
此外,在中国水环境敏感地区的治理中,碧水源也担当了技术中坚力量的角色,不仅参与了太湖流域、滇池流域、巢湖流域、南水北调丹江口水源保护地等流域的治理,还参与了北京奥运龙形水系、国家大剧院水处理以及高碑店再生水厂等国家水环境重点治理工程,拥有卓越声誉。
可以说,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水务行业供给品质,构建国家水安全战略体系,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改革已箭在弦上,而我们欠缺的就是那一点面对改革中“阵痛”的勇气。